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中国历代经典画作中的舟船意象有何差异?
舟船在中国绘画中扮演着怎样的的角色?
《浮泛江海》一书聚焦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的舟船意象,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和深入解析艺术作品,从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交叉视角,全面探讨了舟船这一意象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征,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广阔时间跨度,系统梳理了舟船意象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揭示了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演变规律和艺术价值。
本书作者王毛子现为广州航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她指出,中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独特的水文化。绵延的河流、广阔的湖泊和绵长的海岸线,使舟船成为古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舟船逐渐超越其实用功能,演变成一种富有深意的文化符号。

▲《浮泛江海》
王毛子 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25年3月
“本书旨在系统探讨舟船意象在中国历代绘画中的多重象征意义及其演变过程,深入分析舟船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中被表现,并揭示其在社会、历史、宗教、哲学等领域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对舟船意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阐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层次影响,并揭示其作为文化符号的多维度内涵。”王毛子介绍道。
从《诗经》中的抒情比兴,到诸子百家的哲学隐喻,再到后世文人画家的艺术创作,舟船意象始终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诗经·邶风·柏舟》中“泛彼柏舟,亦泛其流”的描写,不仅是对实际场景的描述,更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又如,书中分析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舟船的表现,探讨其如何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神话思想;亦深入/p>
此外,书中还着重探讨了舟船意象与南方水乡文化的密切关系,分析了代表性画家和作品,并考察了西方绘画技法对近现代中国舟船绘画的影响。通过对舟船意象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互文性表现进行探讨,本书试图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王毛子认为,在绘画艺术中,舟船意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实用到象征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绘画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紧密相连。从最早的壁画、帛画中的简单描绘,到后来山水画中的点景要素,再到文人画中的哲学寄托,舟船意象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不断丰富和深化。例如,在汉代及之前,舟船多作为神话、历史或现实生活的描绘对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舟船开始承载更多的文学和哲学内涵;唐宋时期,随着山水画的兴起,舟船成为构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既丰富了画面层次,又增添了人文气息;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繁荣使舟船意象更多地成为画家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变迁。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运用了图像学、符号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方法,深入分析舟船意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借助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舟船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王毛子相信,对舟船意象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能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路。在全球化的今天,重新审视和理解这一传统文化符号,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研究也可能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新的视角,因为舟船作为人类共同的文明工具,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举报/反馈